修辞的内涵及其他

分类:课外知识

一、修辞的内涵及其他

(一) 什么是修辞

不记得是哪本杂谈野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人出了一道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要自己的门人作画。结果,大多数人均以马蹄和花瓣作为表现形式;惟有一人在马蹄四周绘上了几只飞舞的蜜蜂,从而深刻地把握了画题,赢得了主人的夸赞。

由此可见,同一个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

绘画如此,运言的运用也如此。所谓修辞,就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也就是:针对特定的表达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从而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规律。

同语法一样,“修辞”一词也有多种含义:

(1)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即修辞规律。

(2)人们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的调整、把握,即修辞活动。

(3)专家学者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的研究,即修辞学。

目前,有的教材持(1)说,有的教材持(2)说,我们这里持(2)说。

需要说明的是,修辞不像语法,它不是舶来品,它完完全全是我们自己的祖传之物。

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周代的《易 乾 文言》就已提及“修辞”的原则:“修辞立其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辞要立足于“诚”。何谓“诚”呢?宋代的大学者朱熹解释说:“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历代学者言及修辞,必将“实”作为修辞的第一要义,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现代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我们以为,“实”就是恰切,就是适合,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的修辞要适应题旨情景,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当然,望道先生将修辞的这个原则阐释得更全面、更明确。

《修辞学发凡》是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二) 修辞的分野

自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块之后,虽然有一些不同意见,但目前基本还是这样分。

消极修辞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配等等内容,积极修辞往往就是指辞格。

二、修辞与语境

(一)语境的构成

语境可以分为两类:

(1)上下文语境,即词语句子的前言后语。

(2)社会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二)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1)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运用语言形式的恰当与否,能否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语境。同一种修辞手段,在甲语境中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乙语境中则未必。我们平时说某词用得好,实际上是说,在这个语境中某词最适合,而不是评说词语本身的优劣,因为词语本身无所谓高下优劣。

(2)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种种语境意义,从而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有些词语,静止地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旦到了语境中获得了语境意义,便一下子变得鲜活异常、光彩照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的“绿”了,关于“绿”字的妙处,前哲时贤多有评说,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辞格

辞格,又叫修辞格,最早见于唐钺的《修辞格》一书,后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用了“辞格”这一术语,遂沿用至今。

辞格是修辞学中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语言结构模式。现代汉语的辞格很多,没有必要都掌握,但一些比较常见的辞格则需要了解。我们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常见辞格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一些常见辞格的基本特征

1比喻

比喻是指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本质不同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即所要说明的事物;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相似点,也叫喻解,指的是本体同喻体的相似之处。

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1)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 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相似点。

比喻的常见类型有: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像、如、似”等,如:“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是、变成、等于”等,如:“广场变成了花的海洋。

(3) 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如:“银鹰在蓝天翱翔。”

(4) 引喻,只出现本体、喻体,不出现喻词,一般用并列的句式表示两者的比喻关系,如:“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人生得再远也忘不了故乡。”

2借代

借代,也叫换名,指的是不直说本名,而借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名的一种修辞格。借代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特征、也叫换名,指的是不直说本名,而借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名的一种修辞格。借代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 部分代整体。如:“两条腿哪跑得过四个轮子。”

(3) 专名代泛称。如:“苏州的公交系统也涌现了一批李素丽。”

(4) 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比拟

比拟是指根据想像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写的一种修辞格。比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如:“密集的芦苇细心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2) 拟物。即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如:“随着一连串脚步声,屋里飞出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后者如:“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

4夸张

夸张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格。夸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事物往大处说。如:“曹先生对咱家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2) 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事物往小里说。如:“香港,绿豆大的一块地方,哪里容得下这么多得淘金者。”

(3) 超前夸张。即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那可真是好酒啊,酒没沾唇就已让人醉了。”

5对比

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分为两体对比或一体两面对比两类。

(1) 两体对比。即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两者的特征更加彰著。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一体两面对比。即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叙述,从而深刻地说明问题。如:“这种人,在上级领导面前点头哈腰,活像一条叭儿狗;而在平民百姓跟前则换了一副面孔,凶神恶煞,活像一个恶太岁。”

6对偶

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的意义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

(1)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道理,表示相似关系。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 反对。把处于对立关系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需要说明的是,反对,从结构上看是对偶,从语义上看是对比。

(3) 串对。也叫“流水对”,即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句式叙述出来。如:“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7排比

排比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以表达相关内容的一种修辞格。排比可以分成两类:

(1) 句子排比。如:“路,一天天地难走;事物,一天天地减少;原先有的那点希望,也在一天天地破灭。”

(2) 句子成分排比。如:“怡儿的笑容,像山间的泉水那么清纯,像九寨沟的风景那么迷人,像深秋的太阳那么灿烂。”

8反复

反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而有意识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格。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1)连续反复。如:“走啊走,走啊走,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延安。”

(2)间隔反复。如:“冲出去,我们才能避免全军覆没;冲出去,才能通知主力部队及时转移。”

9双关

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格。双关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如:“遭殃军刮民党,又是抢”。

(2)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如:“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流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10.拈连

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拈连可分直接指连和间接拈连两类。

(1)直接拈连。即不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把甲乙两事物拈连在一起。如:“刨啊刨,刨直不平的木头,刨直弯曲的思想。”

(2)间接拈连。即需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把甲乙两事物拈连在一起。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反语

反语也叫反话,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格。反语可分为以下两类:

(1)反话正说。如:“你真聪明,这么多天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

(2)正话正说。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12.引用

引用是指在文章或讲话中援引别人的话语来阐述问题的一种修辞格。引用可以分明引和暗引两类。

(1)明引。指明出处的一种引用。如:“汉字是汉民族祖先集体创造的,诚如鲁迅所说:‘汉字在人民中萌芽。’”

(2)暗引。不指明出处的一种引用。如:“我向人民索取得很多,回报的却很少;我吃的是奶,吐出的是草。”

13.顶真和回环

顶真,也叫联珠,指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格。如:“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回环是指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地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修辞格。如:“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14.反问和设问

反问是指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一种修辞格。如:“从张子善、刘青山到胡长清、成克杰、我党的不少高级领导不都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倒下的么?”

设问是指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听读者注意和思考的一种修辞格。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大众。”

(二)几类辞格的区别

1.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特征均是本体事物不出现,借另一事物来代指本体事物,所以历来有争论,如《故乡》中的“圆规”杨二嫂,《包身工》中的纺织女工“芦柴棒”,是借代还是借喻,争论激烈。其实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1)借喻的本体、喻体之间有一种相似性,但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两者之间没有实在的关系,而借代的本体、借体之间不存在相似性,但却有实在且密切的联系。试比较:

①我们要精心呵护祖国的花朵。

②前面过来一队“绿领巾。”

例①中“祖国的花朵”同指代的“少年儿童”只具有相似性,无实在的联系――少年儿童头上并没有戴花朵,所以是借喻。例②中“绿领巾”同所指代的“少先队预备队员”之间没有相似性,而只有实在的联系――“绿领巾”是他们佩戴的标志,所以是借代。

(2)借喻一般都能转换成明喻,如例①中本体、喻体可以构成“少年儿童就像祖国的花朵”。这样的明喻;而借代一般不能转换成明喻,如例②中本体、借体就不可以说:“少先队预备队员就像绿领巾”。

所以前面提及的“圆规”杨二嫂和包身工“芦柴棒”均应为借喻,因为杨二嫂并没整天手拿着圆规,而是她细脚伶仃的样子像圆规;包身工骨瘦如柴的样子像芦柴棒,而不是她整天拿着芦柴棒,从而由此得名。

2.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着眼点不同。对比着眼的是意义上的反差与对立,在结构上不做具体要求。而对偶着眼的正是结构上不的对称、一致,在意义上不做具体要求。

(2)功能有别。对比的作用是使客观事物表现得更鲜明突出;对偶的作用是增强感染力。

3.排比和反复

排比和反复经常综合运用,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1)结构上存在差异。排比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而反复只要求两项的重复排列。

(2)功能不同。反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强调,而排比的运用则主要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

4.顶真和回环

顶真和回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结构不同。顶真在结构上一环扣一环,向前推进,而回环在结构上则是循环往复的。

(2)功能不同。顶真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条理清晰,说理严密。而回环的运用则主要是为了使意精辟警策,富于哲理。

5.双关和拈连

双关和拈连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结构不同。双关是一个语句同时兼顾两种意思,只有一项,而拈连则有一个顺势移用的过程,一般多为两项及两项以上。

(2)功能不同。双关追求的是表达的含蓄曲折、意味深长;而拈连追求的是表达的生动、机智。

6.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均需涉及两个不同质的事物,有相似之处,以致修辞学界有人主张要将两者归并。其实两者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

(1)比拟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描写甲事物,或者说,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而比喻则只是侧重于甲乙两事物的相似甲乙两事物的相似点。

(2)比喻中,喻体一定要出现,本体则可出现;而比拟则相反,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则一定不能出现。

(三)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主要有三种情况:连用、兼用和套用。

1.辞格的连用

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如:

①太阳还不能从云里挣扎出来,空气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例①是两个比拟辞格的连用;例②是一个比喻辞格同一个夸张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如:

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②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

例①是对偶和对比兼用;例②是比喻和夸张的兼用。

3.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如:

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首先,全句是个比喻;比喻的喻解(相似点)部分的“狂风……凋谢”又是夸张,其中的“狂风……不败”又是对偶,因此,全句比喻中套用了夸张、对偶。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比喻 比拟 张张 借代 拈连 双关

排比 反复 反问 设问 对偶 对比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

1.

“修辞”最早见于《易·乾·文言》里。( )

2.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是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之作。

( )

3.所谓“积极修辞”主要是指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配等等。( )

4.“辞格”最早见于唐的《修辞格》一书。( )

5.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相同的事物。( )

6.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的比喻叫暗喻。( )

7.比拟中把物当人来写的叫拟人。( )

8.对偶中的串对从意义上看是对比。( )

9.对比可以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两类。( )

10.辞格的兼用是指同类辞格或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接连使用。( )

三、分析下列语句中的修辞格。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5.竹叶烧了,还有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吹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名句

语文知识